学工动态

【三下乡 赴成都非遗调研队】竹琴悠悠醉世人

作者:  来源:马梁 何松睿  发布日期:2017-07-25  浏览次数:

2017年7月15日,det365官方网站登录成都非遗调研队有幸在羊犀立交附近一所训练场内对四川竹琴的传承人谢赤非老师进行了长达2小时的访谈。

竹琴嗡嗡 史在心头

据谢赤非老师介绍,竹琴起源于唐朝的宫廷音乐伴奏,因所使用的乐器为竹子编制,故称竹琴。四川竹琴又称“渔鼓”、“道情”,由于其说唱风格的通俗易懂、感情丰富在民间有“道破世间人情”之说。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竹琴也一直是道家宣传道义、鼓励民众做善事的工具。康熙十年广汉陕西会馆建成,馆内后殿玉皇楼有彩绘十六幅内容全是刘老道与黄娥听、唱竹琴之事。而后清朝时期竹琴在军事方面被用于鼓舞士气,并逐渐走向民间。

四川竹琴可分为三个流派,重庆的川北竹琴,四川本地的上河调和下河调(又称坝调)。四川清音、扬琴、金钱板等均是由四川川剧衍生的唱腔,其中清音偏江南小调,扬琴与竹琴相似,均分为“一字、二流、三板”三种唱腔。但是,虽然都为说唱艺术,四川扬琴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而四川竹琴是以说为主。

起初四川竹琴演出都是由民间的盲人为维持生计而举行的卖艺活动,其传承方式为一对一口传,以坐唱形式表演,时称“坐茶馆”。解放后,当时的竹琴表演艺人杨庆文先生,也就是今日竹琴艺人所公认的竹琴表演师爷,改坐唱为站唱,并在演奏时加入表演和互动。至谢赤非老师父亲一代,竹琴表演形式又上一个台阶,能够一人饰多角,使人物和情节结合更恰切。

竹琴悠悠 世事悠悠

谢赤非老师的一声叹息拉回了小队们沉浸在悠悠竹琴中的思绪。

谢赤非老师解释道,时过境迁,竹琴的听众对象趋于全面化,其竹筒底封膜的制作也逐渐由猪肠膜、鱼泡转变至塑料膜。四川竹琴传承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到了他这一代。不像北方的渔鼓等还有较多人学习,四川竹琴在本地的传承链已经出现了脱节。

调研队发现,运用成都话的竹琴表演不仅文化内含丰富而且拥有极强的代入感和节奏感。由于时代变化,其主唱腔与时俱进地在“一字、二流、三板”中加入了现代rap、嘻哈、爵士等元素。

小队认为,竹琴作为一种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在传承不良的条件下,应受到和京剧、变脸一般社会的重视度。

竹琴瑟瑟 醉心赫赫

最后,谢赤非老师现场为我们表演了《成都美》。不借助话筒、音响与舞台,谢赤非老师用平易通俗的唱词、韵味十足的唱腔和画龙点睛的竹琴节奏,让所有队员感受到了四川竹琴表演的震撼。

在谢老师乐观爽朗的笑声中,调研队看到了竹琴可期的未来,作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竹琴亟待传承与发扬。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