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心理联络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新生是高校学生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特殊群体。经历过高考激烈的竞争后,手持高校通行证的学子们,带着或激动、或新奇、或失落的种种心态进入大学,开始了他们期盼以久期盼已久的大学生活。与此同时,一系列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问题也随之产生,据调查,大部分新生中普遍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困难,有些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不仅影响学业,而且也影响正常的生活,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被心理学专家学者们称之为“大一综合症”。大学新生存在的心理困惑主要有:
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所带来的心理失落。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对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浪漫化,当面对真实的大学生活时,发现现实并非如此,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此产生心理落差,造成情绪波动,尤其是消极情绪占主导地位,消极情绪主要体现在一部分未能被自己所希望的学校或专业录取的调剂生身上,他们因为没有进入自己理想中的大学或专业,所以感到懊悔和沮丧,他们一方面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不认同;另一方面转学、转专业的意愿较为强烈,对现实环境存在抵触情绪,产生了失落感。
2、新目标未确立所带来的心理迷茫。中学阶段的奋斗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考上大学。因此,学校、家长和学生个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紧密围绕着考大学这个主题,考上大学成为高中生心中惟一的目标,激励着莘莘学子拼搏奋斗,然而一旦被大学录取,目标得以实现,心理处于放松状态,行为的紧张也随之有所下降,为此需要设立一个新的人生目标以保证身心处于积极、健康的运行状态中,部分新生对构建新的人生目标准备不充分,从而造成心理空洞的出现,自我认知混乱,导致行为方向迷失,面对大学自由度较大的课余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不少同学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自己该如何选择。因此,占相当数量的新生不能自主合理地安排学习、休息时间,容易产生焦虑、无聊、空虚甚至麻木的心理体验。
3、新的人际关系尚在构建之中所造成的心理困惑。进入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中,在还未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链时,难免会怀念过去的老同学、老朋友。在短时间内不易接纳新同学、结交新朋友,总觉得难以再找到同老朋友在一起那样真挚、知心、信任的感觉,尤其在远离父母、亲友的情况下,当在学习、生活上出现暂时的挫折时,对故交的友情更加留恋,忽视了新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当面对陌生人时不知谈什么话题,因此常常为无法与人主动交往而感到苦恼,另外,当与同学在认识上、情感上、行动上出现不一致或发生误解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要么产生矛盾处得不冷不热;要么变得敏感,易受伤害。
二、目前心理联络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1、心理联络员选取存在的问题。很多心理联络员是随机选取或班主任、辅导员任命的。我在路上听到有心理联络员抱怨道:“选我做心理联络员,我根本不知道,就通知我去开会,耽误我时间。”这样选出的心理联络员给人一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可想而知,其效果如何,可能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2、心理联络员心理知识的匮乏。很多新生刚刚入校以来,自己的心理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对陌生的生活环境、陌生的人际关系,不同于高中的学习环境及学习规律的适应。心理联络员也是新生,他们可能也处于一个适应期,他们在高中时很少有接触心理学知识的机会,所以帮助心理联络员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和加强对心理联络员心理培训非常必要。 三、心理联络员队伍建设的几点举措
1、心理联络员选取上坚持兴趣、自愿和责任的原则。心理联络员首先要对这一角色感兴趣,有些同学对这一角色不感兴趣甚至抵触,如果你赋予他这一角色,他尽不到应尽的责任。其次,心理联络员要采取自愿的原则,同学要自愿承担这一角色,如果不是自愿、主动地承担这一角色,他们就没有较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最后,心理联络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能主动关心同学,具有敏锐性,对同学的心理变化能有比较清楚的把握和了解,并能及时帮助同学和向班主任和辅导员反馈信息。
2、心理联络员要具备基本的心理知识和较好的心理素质对心理联络员进行心理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心理健康课,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和讲座的学习,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正确认识和理解心理健康对一个人一生的重大意义,在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同时,还能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健康成长。心理联络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的技巧,例如与前来求助的同学,自己要保持冷静、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己的积极的情绪要去感染前来求助的同学,并保证自己不受前来求助的同学的消极情绪所感染;心理联络员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咨询技巧,能对前来求助的同学进行积极地引导,起到一定的帮助和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