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专业概况
det365官方网站登录2008年开始在软件工程专业招收本科生,2011年获批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2019年软件工程专业学位更名为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类别(软件工程领域)。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类别(软件工程领域)授权点主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发展需要,在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智能计算及服务、智能媒体和软件工程技术等方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信息化建设需求,在软件行业及相关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软件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学院拥有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校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个,软件工程研究中心专业实验室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3个。以此为依托,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长期从事智能媒体处理软件技术、智能计算与系统软件技术和嵌入式系统软件技术的开发,并在智能感知与农业环境监控、智能媒体处理与生物系统仿真、智能计算与农业信息系统等开发领域形成特色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本学位授予点有专任教师3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5人,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陕西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类入选者1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近年来学院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5余项,具备完善、规范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与管理体系,对西部地区软件工程领域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及人才输送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 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学术道德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校院的规章制度,遵守社会公德。
2.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严禁篡改实验记录和结果、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合理使用引文或引用他人成果。
(二)专业素养
1.热爱所从事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具有探索真理、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实践的精神。
2.具有探索软件工程和信息类学科发展规律的专业素养。
3.具有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 职业精神
1.遵守公民道德规范标准和中国软件行业基本公约。
2.恪尽职守,自觉维护所服务组织的合法利益。
3.对工作中获取的不属于公共范围的信息应予以保密。
4.具有良好的知识产权意识,不得有意破坏或窃取工作单位的文档资源和代码资源。
5.不得在软件中嵌入非法或不安全代码。
三、 获本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一)知识结构
1.基础知识
在本科软件工程相关专业的知识基础上,掌握本专业方向更深入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工程伦理、英语、组合数学、应用数理统计和软件体系结构等基础理论知识。
2.专业知识
围绕具体研究方向和内容,掌握该方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门知识,如大数据管理与分析、面向对象软件分析与设计、软件自动化测试、软件构件与中间件技术、软件过程与配置管理、高级软件项目管理、最优化技术与数学建模等。
(二)课程体系
本专业学位研究生应修满不少于34学分,其中学位必修课不少于15学分;专业技术课程、实验课程、人文素养课程等选修课不少于5门10个学分,课程考核成绩在60分及以上为及格;培养环节9学分,具体包括论文开题报告2学分,学术交流1学分,实践训练4学分,中期考核2学分。以同等学力或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需按照培养方案要求补修相应课程但不计入学分。
四、 获本专业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依据《det365官方网站登录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研究管理办法》(研院[2018]1号),实践训练是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必修环节。实践训练环节目标与任务应与研究生毕业论文相一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为生产服务”的原则,密切结合我国电子信息软件工程领域的战略需求和生产实践需要,突出实用性,兼顾先进性。
实践形式可根据实践内容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研究决定,在第1学年到第3学年结束前采取集中或分散方式进行,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实践训练环节结束时提交总结报告,考核合格后获得规定的实践学分。
实践训练贯彻导师负责制原则,依托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专业实验室,或进入拟就业单位参与科研或工程项目,或结合导师横向项目(有项目合同或协议)安排实践训练内容,执行实践训练计划,并定期接受检查。要求在毕业答辩前完成实践训练考核,按照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研究环节考核管理办法(试行)》执行并提交《det365官方网站登录研究生科研与实践记录本》和实践研究总结报告。实践环节考核采取集中答辩的方式进行,由学院组织专家小组进行考核评审,对研究生的实践内容、时间、地点、形式、与研究课题的相关性、实践单位对研究生的评价等内容进行考核。
考核采用百分制评价方式,考核成绩≥60分获得4学分,考核成绩<60分不计学分,可限期重新参加实践研究工作。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按照《det365官方网站登录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五、 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一)获取知识的能力
电子信息类软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系统学习软件工程学科相关领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针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学术交流和实际调研等方式获取所需信息;能从各类资料中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方法,并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运用,为论文研究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方法支撑。
电子信息类软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还应具有应用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善于发现学科交叉中新的发展方向和亮点,选题应具有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应在软件工程基础理论、试验方法与数据分析、数值计算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科学研究、逻辑推理等方面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学位论文水平。
(二)科学研究能力
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论研究或技术研究中有新见解。可以独立制定研究计划和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掌握相应的试验研究方法和手段。
1.独立科研探索能力。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应有一定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能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索和验证,正确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到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2.评价和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能力。在大量阅读和综合利用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和研究结果、存在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有一定的认识,能客观评价其研究成果和采用的方法与手段,通过借鉴和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能结合研究工作的需要,用软件工程思想对问题进行抽象、分析和研究,设计并实现相应的软件平台进行验证,分析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和有待改进的内容,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提高解决软件工程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科研协作能力。本学科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还应具备较强的协作与团队意识,在研究过程中应加强与课题组其他成员的合作,加强交流,互通有无,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三)实践能力
开展学术研究或技术开发的能力。包括提出研究问题,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探索,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或者研发出新的软件系统,在技术开发方面具有新的成果和进展。
(四)学术交流能力
学术交流包括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学术报告会,设计墙报,撰写学术论文,与相关人员讨论研究问题,以及论文的口头报告和答辩等,通过学术交流,拓展视野。
(五)其他能力
1.哲学思维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管理科学等人文社科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哲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研究工作和工程实践。
2.交际交流能力。电子信息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学会与人打交道。因此,必须广泛地与社会接触,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则。掌握与科研人员、高校教师、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等各方面人员的交往能力。
3.外语能力。本学科硕士研究生须较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国语,能较熟练地利用外国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
六、 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开题论证
依据《det365官方网站登录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论证管理规定》(研院[2018]2号),开题论证要求与细则如下。
1.导师指导
在导师和导师组共同指导下完成论文开题。导师组由3-5名导师组成,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导师组应由学院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以及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
2.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电子信息类软件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或者具有明确的软件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一个完整的软件工程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基础软件研发相关的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等。选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应用价值,须联系工程实际、重点突出,应能反映工作成果的实用性与新颖性。
3.开题报告撰写规范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题目、选题背景及其意义、课题来源、文献综述、研究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法、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经费预算、进度安排、参考文献等。其中,综述部分不少于3000字,开题之前研究生应阅读文献30-5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40%,近10年的文献不少于50%,本研究领域或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不少于30%。开题报告应参照det365官方网站登录开题报告格式按规范要求撰写。
4.开题论证
选题是否合理、是否属于本专业方向研究范畴,研究内容、水平是否能达到相关学位要求,研究方法、工作量是否合理等,并就其文献分析能力、归纳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开题报告撰写、PPT制作等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经评审通过的开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提交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并在研究生培养档案中保存。
5.论证时间和组织形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须在第2学年秋季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
开题报告考核应以学术报告会的方式在学院范围内公开进行,并由本学科专业不少于5名专家组成评审小组进行考核评审,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跨学科的论文开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在论文研究工作过程中,如果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开题。开题报告通过者获得2学分,未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未通过者不能取得本环节规定学分,按照《det365官方网站登录研究生管理规定》处理。
经评审通过的开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提交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并在研究生培养档案中保存。
(二)学术交流
学院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以及行业实践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专家和高级管理专家,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做学术报告,同时进行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教育。
专业学位研究生须参加一定量的学术讲座,撰写学习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
1.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
坚持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无学术不端行为。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将严格按照det365官方网站登录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原则进行处分(见校科发[2016]239号文件)。
2.硕士生学术交流考核要求
(1)考核时间、内容及组织方式
与中期考核合并进行考核。学术交流环节考核以汇报形式在专业研究方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学院组织专家小组进行考核评审。
(2)考核内容
学术交流形式、数量、平台、内容、成果、语言、与专业方向相关性、导师评价等。
(3)评价标准和成绩评定
① 学术交流相关要求
研究生在读期间听相关研究报告每次计0.1学分(累计不超过1学分);在学院作研究报告1次计0.5学分,在一级学会二级分会以上作研究报告每次计1学分(累计不超过1学分)。
② 学术交流内容应与专业方向相关。
③ 指导教师应对其学术交流能力进行评价。
学术交流环节考核通过者获得1学分,未通过者可限期重做,仍未通过者不能取得本环节规定学分,按照《det365官方网站登录研究生管理规定》处理。
(三)中期考核
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对其思想品德表现、课程学习、学术交流、实践研究、学位论文进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和评定,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做出处理。最迟应在毕业半年前完成。
1.考核时间
研究生中期考核在第3学年秋季学期结束前完成,具体规定和要求按《det365官方网站登录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执行。
2.考核及组织方式
中期考核以汇报形式在学院范围内公开进行,由学院组织不少于5名专家对研究生提交的文档资料进行考核评审。
3.考核内容
研究生参加中期考核应提交如下文档资料:
(1)论文进展报告:包括研究计划要点和调整情况、研究工作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工作计划、经费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
(2)综合能力训练有关材料:包括实践教育、教学实践、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等实践能力考评材料。
4.考核评价及评价标准
(1)课题研究内容是否与开题报告确定的研究目标、内容相符;
(2)课题研究中是否存在问题,有无相应解决方法、措施及计划;
(3)课题研究内容、水平能否符合相应学位要求,有无阶段性成果;
(4)研究进度有无滞后,能否按期毕业。
中期考核通过者获得2学分,中期考核后20%者,学位论文必须进行双盲审。
(四)获得学位应取得成果要求
1.申请答辩提交的学术研究论文、学科竞赛获得相应名次、获批国家专利,必须是本人在学期间,以det365官方网站登录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或者获得的,内容与申请者学位论文研究内容一致,且经导师认定取得成果与学科领域相关。
2.凡硕士研究生在学术期刊的增刊、副刊、专辑上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均不列入此范围。
3.研究生毕业需满足如下条件中一条:
(1)研究生针对软件工程领域中的问题研发设备及系统,在实际工程实践中进行验证,且有完备设计和开发文档;
(2)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除导师外排名前三位),或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除导师外排名前一位);
(3)在学校认定的A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及以上1项;或获国家级三等奖1项(前三位)。
(4)在CCF A类国际学术期刊、会议或中科院一区期刊发表论文1篇(前五名,导师除外);
(5)在CCF B类国际学术期刊、会议或中科院二区期刊发表论文1篇(前四名,导师除外);
(6)在CCF C类国际学术期刊、会议或中科院三区期刊发表论文1篇(前三名,导师除外);
(7)在CCF A类中文核心或det365官方网站登录认定的A 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篇(前两名,导师除外);
(8)在SCI\EI\SSCI源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篇(前两名,导师除外);
(9)在学科点认可的国际会议上公开发表EI收录学术论文1篇(前两名,导师除外);
(10)在中文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篇(前一名,导师除外);
(11)获行业认可的科学技术或应用成果奖励;
(12)获批的专利或软件著作权实现有效转化并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需企业或相关部门提供应用/效益/评价证明)。
其中,CCF推荐国际会议论文指“Full paper”或“Regular paper”(正式发表的长文)。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1)学位论文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中英文题目与摘要、目录、绪论、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等;写作具体格式参照校研究生院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示例》及《学位论文写作指南》。
(3)学位论文要求表述准确、文字简明,图表规范,条理清晰,分析严谨,理论推导正确,实验数据真实有效。
(4)引用文献参照《det365官方网站登录研究生学位论文“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2.质量要求
(1)专业学位论文应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较复杂软件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形式可以是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实验研究等与本专业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
(2)学位论文一般应包含三章以上研究内容;理论分析、模拟结果要有实测数据验证;论文研究思路新颖,技术路线合理,研究方法正确,手段先进,数据资料翔实,结论可信。
(六)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1. 学位论文评审
学位论文评审须在预答辩后进行。对通过预答辩的学位论文,研究生应针对预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分析、总结、修改完善,经导师审查通过后,申请论文盲审。盲审通过后,学生方可参加正式答辩。
2. 学位论文答辩
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且应满足学术论文等成果要求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1)硕士学位申请者必须进行学位论文预答辩,通过者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盲审和正式答辩。论文须有2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预答辩时间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前1个月。学生在预答辩前2个月向导师提出申请,导师审核合格后可向学科点申请预答辩,学科点负责人审核批准后学生方可参加预答辩。
(2)预答辩应公开举行,预答辩委员会参照正式答辩程序进行,要求聘请不少于5位本领域或与本领域相关专家。
(3)预答辩委员会应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全面审查,重点检查学位论文的创新性、论文工作量、撰写规范程度、有无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现象等,并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4)预答辩委员会委员采取无记名评议方式做出“通过”、“小修”、“不通过”意见。
(5)若“不通过”票数达到2票及以上,视为未通过预答辩,延期半年重新申请预答辩。
(6)预答辩及论文盲审通过后,学生向导师提出申请正式答辩,导师审核合格后可向学科点申请答辩,学科点负责人审核批准后学生方可参加正式答辩,答辩委员会应由不少于5位本领域或与本领域相关专家组成。